设计的强势哲学

设计这个词,好像在新能源汽车井喷的时代,渐渐被人们忘却了,甚至是功能至上的引领下,汽车设计和设计师的决定和话语权也被稀释,那么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今天,中国的企业在技术层面已经走到了世界前列,在设计上能否再强势一些吗?

纵观汽车的设计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不同的时期确实存在着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在引领着设计的前进,比如上世纪之初的美国设计,提倡宽大的厢式车身,超长的车鼻,较短的后悬,带来了属于美国文化的设计符号,二战之后的欧洲迎来了设计上的文艺复兴,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垂青史的设计师和经典作品,比如大众的甲壳虫,法拉利250GT,兰博基尼Countach等,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车开始席卷全球,小巧,精致,内敛的设计一度成为主流。

中国的汽车设计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在跟随着世界发展的脚步,毕竟那个时候我们连一个像样的油泥模型都做不出来,也没有完整的设计流程,所以很长时间我们的设计师,设计团队都在模仿,学习国外的对手,而在燃油车时代,这座大山似乎很难翻越。

不过随着最近十年,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的脚步,中国在这方面的技术引领有目共睹,我们在技术上的话语权与燃油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对于新能源时代技术的深刻理解也成为了设计发展的基础。

还记得特斯拉刚刚问世的时候,所有的设计师都觉得这种设计有悖于设计的基本要求,尤其是没有前脸的造型,很难被大众所接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开始探索新能源汽车设计的新方向,由于取消了发动机,车身布置的结构和比例发生了根本变化,电池的布置也让乘员舱的位置上移,而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的布置也会产生设计上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变化让原来燃油车时代的设计手法显得不太适应了,于是这也产生了新的设计思维,新能源汽车的设计也体现了另外一种理论和逻辑。

2023年中国汽车的出口量达到了近500万辆,跃居世界第一,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车跑在国外的大街上,也把中国新能源汽车设计的理念潜移默化地向全世界展示,这种通过产品的输出对中国设计带来的正向影响正在影响着设计产业的自我进化,从最开始的模仿,学习,到形成了自己的设计风格,对于中国设计的深刻理解。渐渐地从弱势成长为强势的一方。不再或者已经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一起都要自己重零开始。

虽然我们的设计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同质化趋势,内饰设计也受智能网联硬件的限制可发挥的空间不大,但是这些都不会影响中国设计力量的壮大,可以说,凭借着新能源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带动了设计在新领域的领先。

设计是一个品牌产品定位最直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缩影,目前中国的设计缺乏对于设计理论的提升,缺少更多的有实力的设计师走向前台,发表看法,缺乏更多的天马行空的概念设计,缺少消费者对于设计的关注与理解。2023年中国汽车产量突破了3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进一步提升,随着产品种类,数量的丰富,会有越来越多符合中国市场,甚至面向世界的好的设计出现,中国的汽车设计正在迎来新的机遇。

欢迎线上购买《汽车之友》杂志

北京时尚

成都杂志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